星期四, 1月 15, 2009

一柄明治三年(1870)的四尺八寸竹刀引發之迷思



先說一些年份參照,江戶時代乃公元1603-1867年,然後進入明治元年即1868年。小野派一刀流 的 千葉周作 時間是1794~1855,記載中曾以一柄五尺長竹刀,比試中打敗過不少高手包括 千葉周作 的身高六尺之大石神影流 大石進,是江戶中期的人物。亦因為這點引起人人竹刀造長,根據書籍資料原本江戶時期使用竹刀乃三尺三長度,大石使用是超長竹刀,資料亦記載到未期 1856 年,竹劍長度定為三尺八寸,不想人人去競長。但重量似乎一直找不到資料。只有大正年間竹刀重量和長度,乃三尺六 重487.5gm至562.5gm。

現在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柄,日本不知名人仕在1870(明治三年),寄贈的一柄 四尺八寸 竹刀,另博物館也收藏 告羅士打公爵 在昭和3年1928 寄贈的劍道具一套和一 三尺八寸五分 竹刀。

上刀兩柄便是收藏品實物照片,依資料謂 三尺八寸五分 竹刀,竹身肉厚,劍先比較粗,有昔日關東型古竹刀之特徵。1870年 四尺八寸 長的一把則明顯是劍先收窄比較幼細,文章謂似乎當年沒有注重刺中面金上之危險性上出發點製作。

這把在1876 年頒布廢刀(配真刀)令前 寄贈予英國的 四尺八寸 長竹刀,實在很有研究價值,在下覺得其重量和重心什至竹材(依造竹刀人仕謂之可能是老竹),都宜記錄下來。分分鐘當年 大石進 時期後的劍士便是流行使用這種比較今天39(120cm)竹刀長和江戶 三尺三 竹刀長的 四尺八寸(超越了120cm約10多cm)的竹刀,至於那柄1928年 三尺八寸五分 的竹刀,其重量重心亦應該跟今天的不盡同,有數字亦是珍貴資料。

可能這個度量衡看到我們一頭霧水,但先以今天之標準竹刀,最長不可超越120cm,那便是日本習慣叫之39(三尺九寸),短下去便有38,37,36,35,34,33,32,31,30...亦越來越輕,女子,中學生,兒童便選擇比較輕和短的竹刀,當然比賽時亦有制定最長不可超越和最起碼重量。

依此看,江戶的道場在早期是使用三尺三寸的竹刀,日人習慣便大有可能是所謂今之33竹刀,明顯像真武士刀和木刀之長度,但可惜沒找尋到有重量數據。到中期出現 大石進 拿的五尺竹刀,大有可能便是未到五尺,可能似大英博物館之四尺八寸竹刀一類,劍先比較幼便即是因長了將重心做至頭比較輕,否則重心太前和重感大便令手不靈活,而且記錄上 大石進 善一記單手直刺,但是右手還是左手便沒有清楚資料 (當時的劍道上使用右手的右鍔刺是有效的,反而沒有左手持柄未之單手刺) 。當時依然二百多劍術流派興盛,故竹刀技術上是依然重劍術上取向,不似今天的制定偏向簡單的運動化或昔年歷史洗禮下之軍事化取向,這點是一度興盛了劍道的普及國際和推廣,但卻令很多劍技、步法和身法失傳。)同樣道理,能使用超長竹刀,其必不會使出如今天之運動化劍技,手臂肌肉根本難以應付。

依推理,則另一柄存大英博物館之三尺八寸五分竹刀,便應該大約是昔年曾制定的三尺八寸,就是38,但重量是多少,我反而大有興趣,真想寫封信去大英博物館一問這兩柄竹刀有多少公克(gm)重量。

一直有一個問題便是今天之39竹刀的重量510gm是否太重呢?可能答案在大英博物館這兩柄竹刀中。還有一點是昔年劍風重劍術原型,言則劍手真刀刃感和斬切要求都不同今天,因此沒有今天之運動化取分為主之細技,故當年竹刀重量就算接近真刀,可能比今天更重或大約接近,都因為技術風氣上不會導致手部肌肉運動傷害,因為今天之發巧勁細技就是最傷手臂肌肉的問題動作,大開大合反而利用了劍馭人行,手之肌肉不會負擔太過勞。這點在中國武術兵器上可以參照到,中國之長兵,又重又長的,使用者都不會發出短力短勁去擊對手,大多運用腰、步,手固長兵順勢揮斬挑刺,全順勢發勁,否則手部肌肉必難久戰。

在下亦知道很多日本劍具店中有成人39竹刀型制粗度之37和36竹刀出售,但似乎海外生產的竹刀少見到這種竹刀,海外之37及36已經做成依比賽例之幼輕型制合中學生和女子使用。那何以日本本土如此特別有比較粗的37和36竹刀呢? 是否說明有市場,那說明了有很多劍道者在採用於練習上,更者一些年齡比較大老師也會私下採用這類竹刀,貪其比較輕和靈活,當然手臂肌肉的承擔亦相應減輕,年齡大出現膊和肘的痛是生理上逃不了的,故必須養身養生,亦是老師的一種心得吧!但可值得我們去反思,隨了竹刀重量外,時下打擊法是否要以科技再研究一番人體生理肌肉之運動傷害預防呢!

再在擱筆前一提現存的 一刀正伝無刀流,流祖據云乃 山岡鐵舟,他們稽古標明使用三尺二寸竹刀,依真刀長度,這點很有違現代劍道之39竹刀使用,另外一名 日本劍道協會 的組織亦標榜自己使用36的竹刀稽古,這種日本本土劍道現象實在值得去深入研究。還有一點是江戶和明治時期的劍道比試上,跟今天之制定打點取分賽例上必大有不同,兩人比試必有嘗試全身攻擊之斬刺,因為很多一流步法劍術招式是可以偏移避開對手斬落之刀,可以在其腰背給予一刀或竹或木刀一擊,不需要大力已經立分高下,已經可以中止比試,因一方真刀上而言已經中刀死。再者刺亦必定有點到即止之制敵招式,也是立分高下的一種方式。但這些合乎劍理的技術反而在今天劍道中完全失去影跡,實是一種可悲與莫明。怪不得有時在下跟上一輩傳統劍道人或館主對打時,他們的竹刀會在身和步法轉移後在我們身後或頸或手臂輕輕劃上一刀,很多時更是血管位置(例如左手腕),其實代表我身已經中刀......高下已經立見,這不是在戲弄後輩,卻是他們從小學習,有真劍意識之延續精神,只是吾輩道行不足,未能理解動作中所含之奧義。至於因為取"分"面練出一身淫巧奇技者,可以說是踏離了「劍道」的範疇,只是一種運動和遊戲的技擊了。

第一個開始拿竹來當刀練習的 上泉伊世守信綱,他將「不殺(活人劍)」精神透過竹片令劍術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若古人尚在人間,先生會如何看今日的劍道竹刀打擊法呢?寫至此,抬頭見天空已經入黑,剛吹進來一陣隆冬北風,依然掛在窗上不合時宜的日本夏天鐵風鈴在叮~叮~響動,真的有點凍!:(



引延閱讀:
圖片和大英博物館資料來源日文網站

江戶時代竹劍三尺三

大正二年(1916)劍道竹刀之長度和重量表列

4 則留言:

匿名 說...

原因很简单,真刀一样打法的很难打得过竹剑打法的,或者说,按照现在的规则,没有什么机会打得过。因为现代人并没有练过真刀,又好胜心太强。武术确确实实的是衰落了。高段老师在你手上切过,你是明白的,别人未必明白,而且他们以“摸”到了老师的点而窃窃自喜~

(katana ) 草草一刀 說...

怪不得館主先生沒有什麼,就是一味要求我們必須勤於練習 劍道型。一味說很重要......。

不幸有必須沒有防具下使用劍道的話,劍道型 高手可比今天劍道高手 強多,因為 劍道型接近真刀打法。

亦題外一下,知道 制定居合道 到三段後,便要求習者選一古流而入和習之。但 劍道 卻沒有要求三段者以上或高段者去找一古流劍術而修。

這點令人摸不著頭腦呢?

匿名 說...

许是社会没有提供相应的土壤吧,学校是不能的,警视厅也很难,社会对剑道安全性的容忍程度亦是一大考虑。不过毕竟比起中国目前的状况来,亦算很不错的。

(katana ) 草草一刀 說...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度花落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