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19, 2009

一件花生酥的感慨

(花生酥) 花生仁‧白糖‧麥芽糖
其店資料:龍海市白水新春食品廠 白水鎮新街21號
0596-6809707 傳真 0596-6805707
聯絡人; 陳亞山
http://baishuiluntan.5d6b.com/







照片中的花生酥,也叫花生酥糖,在香港依然有一些賣傳統食品地方可購得,內地港澳可見依然有生產者。這種食品,我一見和放口中便記得其名稱:花生酥,兒時在澳門嘗過不少,但今天可能難找到了。

這一件乃最近一位醫師請我一嚐,謂其故鄉的產品,婚嫁喜慶被親友攜來之甜蜜意頭食物,醫師很推崇這個其故鄉之店出產的花生酥,純人手製造,是一捶一捶弄出如此幼細的,整件放口中含便逐漸溶化開,是極品,別家做不出這功夫。醫師說他兒時一直有食到此店出的,但長大來香港則沒有一店之花生酥可及其美味。我依其法嚐,是甜但很快在口中順暢溶化,是逸品,但見包裝簡陋什,只以一透明塑料紙印上店名的而包,沒有密封和什麼真空現代包裝,因是喜糖,一細包4件外再包紅紙,相當鄉土味道,證明是人手少量生產之物,但估不到是人間珍味,接近失佚的花生酥。

吾兒下課後肚餓,對未曾食過的而且老土賣相的花生酥,看著有點保留態度,終於忍不住一嚐,便道:
「哇!甘好味既......我想食多一件!」

我則邊食邊發聯想,假如這間花生酥店出生在日本京都,必已經被捧為國寶級老店,京都依然有很多茶屋,只賣幾件簡單但極美味的自家特製手造甜點或甜榚佐綠荼,便一直留傳一代又一代,茶與甜點已經成為日本文化,京都更是保留極緻。

回看這件花生酥,證明中國的甜食榚點文化也是相當深厚的,但好像沒有被特別重視或保育,全都是在自生自滅,逐漸消失,空留餘味在年齡比較長的人心中,慢慢成為下一代味道的傳說。我不想講什麼,只是覺得很感慨,日本一茶一甜引出陣陣禪意,登文化之殿堂,其實是日人敬重工匠,那些巧手做出人間美味的人。但中國人社會的工匠卻沒有受到特別敬重,似乎一直只是停留在以藝搵食謀生層面,往昔更只是淪為服侍那些有錢人或權貴,身份地位一直不高。

其實一件花生酥佐一杯鐵觀音茶,已經是一場精采味覺感受,只尚欠一個文化包裝,或者一個承傳的尊重。假如我們中國人開始從微不足道的各種細部文化上重新著重,則失落的中原文化必會重上軌道。另一方面,中國歷史因緣際遇之南方兩大殖民地,香港和澳門其實亦有很多美食隨工匠的老去而消逝人間,今天所謂一些華人文化官員卻只知去奉迎式的大搞文化和保育秀,不知道民間細緻乃是文化的重要一門功夫。

大只是空,細才會密,這真是一件花生酥引起的感慨。

今天我沒有鐵觀音茶卻手一杯濃普洱,佐一件極品花生酥,此時窗前風鈴隨風一聲,眺望出去,矇矓光影中似看到了京都烏丸四條通......

京都照片出自: 京都寫真 網站 之 室町和久傳

4 則留言:

Pema 說...

此乃家父至愛小食..

(katana ) 草草一刀 說...

PEMA
你問陳醫師啦,就是他請我食的。是他故鄉出品。

Pema 說...

跟他不熟, 不好意思問...

ichi 說...

香港還有花生酥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