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與劍友一席話,友提出一個發人深醒的論點,他說古代的劍術皆重生死,技術上之前進後退身法都細膩講究,懷必死之心則只是在論生死對決時拋開死亡恐懼之精神層面控制。所以所有劍術都不會教你茂然向前,只管向前,因有違武術範疇內含義。
劍道則完全不同,劍道中含軍事訓練元素,所謂劍道精神便是勇往直前,正是軍人需要的心態,一聲令下,死也要向前衝鋒陷陣。友人看出劍道就是以這個和守紀律、服從等元素,令劍術中沒有的提注的東西,在劍術沒落後借劍道再生令劍道成為國家需要的軍事劍道。這點亦是何以美軍管轄日本時將劍道和其他武道一併以超軍事思想訓練前題下禁絕。
歷史矣矣,今日劍道越來越朝運動化方向走,但令人津津樂道的那個”劍道精神”,往往令外行人神往,令內行人當精神修維引以為榮。但人們忘記了和不了解劍道中的精神原來是訓練軍人的絕佳東西,所以必須明瞭其雙刃劍精神特性,正面是提升個人勇氣和果敢精神,負面便是戰爭性個人攻略性精神之萌芽。但今天真正有劍道指導者能了解這柄雙刃劍有多少!那些比日本人更日本人的非日本人,他們就是在這個劍道精神中出岔,性格大變,墮入我執自慢之中,但這正正是殺戮戰場上軍人能被國家利用做工具的心路提昇至極,軍人是必須勇猛異常忠心效命,我執自慢便是催化劑,型成一頭少人性猛虎。故紀律部隊接受劍道訓練絕對是一流選擇,今日社會的軟弱孩子接受訓練亦是富教化意思,雙刃劍不執於一面便是渡,故劍道亦可渡。
真正的日本劍術家或今天的劍道家,他們一早知道所謂社會普羅大眾認知的劍道精神只是表面層面東西,真正的還是個人精神修行上的 “悟し”。就算不是劍者但有識之士亦在還原劍の道真諦,電影導演 山田洋次,北野武等都在近年武士作品中提出這種全世界對武士道之誤解,對劍の道的過度浪漫化,真相便在銀幕上展現給大家觀看定斷。
真正的劍道是個人化的悟生死修煉,不是使用來服從上級和藩主的強執精神,只不過有統治者階級的人拿出一段儒家中忠君思想來將個人修行混為一談,就是那今天令人津津樂道的『武士道』。
真正的武士之正道是武者經劍術參悟生死,知天命,越來越內歛,接近宗教藝術層面的精神修行。那種動輒叫人切腹的武士道,就是那種自以為替天行道的武士集團自行創立之御法度,即後來日人寫出來讓美國人看的那套異色武士道。
假若終生不“悟し”,則多少段都是徒然的東西,仍舊在天天我拿竹劍打打你,你拿竹劍打打我的運動,更拜託不要大吹大推那套”御法度精神”。
劍道則完全不同,劍道中含軍事訓練元素,所謂劍道精神便是勇往直前,正是軍人需要的心態,一聲令下,死也要向前衝鋒陷陣。友人看出劍道就是以這個和守紀律、服從等元素,令劍術中沒有的提注的東西,在劍術沒落後借劍道再生令劍道成為國家需要的軍事劍道。這點亦是何以美軍管轄日本時將劍道和其他武道一併以超軍事思想訓練前題下禁絕。
歷史矣矣,今日劍道越來越朝運動化方向走,但令人津津樂道的那個”劍道精神”,往往令外行人神往,令內行人當精神修維引以為榮。但人們忘記了和不了解劍道中的精神原來是訓練軍人的絕佳東西,所以必須明瞭其雙刃劍精神特性,正面是提升個人勇氣和果敢精神,負面便是戰爭性個人攻略性精神之萌芽。但今天真正有劍道指導者能了解這柄雙刃劍有多少!那些比日本人更日本人的非日本人,他們就是在這個劍道精神中出岔,性格大變,墮入我執自慢之中,但這正正是殺戮戰場上軍人能被國家利用做工具的心路提昇至極,軍人是必須勇猛異常忠心效命,我執自慢便是催化劑,型成一頭少人性猛虎。故紀律部隊接受劍道訓練絕對是一流選擇,今日社會的軟弱孩子接受訓練亦是富教化意思,雙刃劍不執於一面便是渡,故劍道亦可渡。
真正的日本劍術家或今天的劍道家,他們一早知道所謂社會普羅大眾認知的劍道精神只是表面層面東西,真正的還是個人精神修行上的 “悟し”。就算不是劍者但有識之士亦在還原劍の道真諦,電影導演 山田洋次,北野武等都在近年武士作品中提出這種全世界對武士道之誤解,對劍の道的過度浪漫化,真相便在銀幕上展現給大家觀看定斷。
真正的劍道是個人化的悟生死修煉,不是使用來服從上級和藩主的強執精神,只不過有統治者階級的人拿出一段儒家中忠君思想來將個人修行混為一談,就是那今天令人津津樂道的『武士道』。
真正的武士之正道是武者經劍術參悟生死,知天命,越來越內歛,接近宗教藝術層面的精神修行。那種動輒叫人切腹的武士道,就是那種自以為替天行道的武士集團自行創立之御法度,即後來日人寫出來讓美國人看的那套異色武士道。
假若終生不“悟し”,則多少段都是徒然的東西,仍舊在天天我拿竹劍打打你,你拿竹劍打打我的運動,更拜託不要大吹大推那套”御法度精神”。
參考文章: 劍道發源史--湯野正憲
7 則留言:
進入明治時代,隨著歐美文化之傳入而從揚風氣鼎盛,日本傳統文化逐漸式微,劍道風氣也逐漸衰落。武士階級廢止後劍士即不復存在。尤其在明治九年廢刀令實施以後,劍道的重要性幾乎全失。為要副興衰頹的劍道,救濟劍士的生活,神原健吉作擊劍公演。其他也有許多人效法他,但都無法長久繼續。雖然是短暫的作為,能使劍道融合於大眾生活
中,對於挽救劍道的衰頹不無功勞。但後事有人指責這是把劍道當作娛樂,造成誇大比賽的風氣,降低劍士的品格,精神上、技術上都與劍道本質脫離。
站在現在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動機可能是因劍法的本質為被一大眾所理解,把比賽分段落,藉此使觀眾容易體會劍道,而期能將劍法傳給後世。
明治十年發生的西南戰爭促進劍道的復興。因在戰場上,示現流訓練出來的薩摩軍把官軍殺得大敗。明治12年的警視局(後來敢稱為警視聽)正式採用劍道,地方警察也跟進,於是劍道風氣逐漸復興。警視聽聚集全國一流劍道專家於一堂,綜合各流派的優點,給予現代劍道的發展很大的影響。現在的劍道可分作警察、學校、一班社會三大集團。自明治初期至現在,警察劍道所期對技術上的法展期功績不泯沒。
明治28年武道綜合\統轄團體成立大日本武德會,藉此與全國各地各流派聯絡,全國劍道呈現統一之象。而且創設範士、教士的制度而致力於指導者的養成,於是日本劍道步入急遽發展的大道。
與警察、一般人士的劍道發展同一時期,學校也採用劍道。這對劍道之普及即形成一股莫大的力量。劍道人口的增加,若把學校劍道除外,是無法想像的。自明治12 年至明治15年只有幾個學校採用劍道教學,以後逐漸有許多學校仿效。經過幾次議會審議結果,於明治44年,決定用為中學校、師範學校的正課。從前只為武士中心的劍,或是部份貴族人
士的劍道今天超越身分與地域,透過學校的傳授廣為普及,而產生劍道教育或學校劍道的範疇出來。
大正元年日本200餘劍道流派整理統一,制定大日本帝國劍道型(亦即今之日本劍道型),於是分成許多各種不同流派的日本劍道歸而為一,所謂"他流比試"逐漸稱做普通的劍道比賽。
自大正至昭和前期的劍有兩大特徵。學校間成立學生劍道聯盟,時常舉辦全國性劍道大會,區域地方大會以及學校對抗比賽。比賽人術增加為其特徵之一。
再一個特徵是向軍國主義低頭而變成戰技之一。迨至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此一傾向急遽擴大。斯時是任何活動都向國民士氣的高揚和戰鬥力的增強看齊的時代。歷史上只為個人休養修練的劍道,變成國家的劍道,亦即教育劍變成戰鬥劍道。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聯軍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利用,被視為軍事訓練之一環)為理由,命令劍道、柔道、弓道以及薙刀等各種武道全部自學校體育的教材中完全刪除,時一般人士的武道活動也全面禁止。
翌年1946,從事武道研究和普及發展達48年之久的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其財產被沒收,劍道似乎完全消失。
四、劍道的復活
1950 年全日本竹劍必賽聯盟成立。戰後中斷的劍道在純粹體育活動的竹劍比賽的名義下再度復活。1952年中學、高中、大學也都採用竹劍比賽為學校體育的比賽教才,學校劍道始見曙光。稍後,日本劍道聯盟創立,作為體育活動的劍道再度起步,迨至1953年劍道被採用為學校體育教才,更加促進其發展趨勢。翌年解散竹劍比賽聯盟,統一為全國日本
劍道聯盟加入日本體育協會。自1955年起也以正式項目參加國民體育大會。?
在戰敗後的禁止至復興的過程中,當然有許多熱心知識不懈的努力始能有今天的盛況。現在修練劍道的人應該感謝他們所作努力之外,自己也要努力,透過劍道來鍛鍊身體,把劍道發展為優秀體育的一環。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該使劍道淪為被禁止的劍道。應該將使其成為能與"人生的目標"相關連的,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劍道,將其流傳下去。
五、劍道之普及與國際化
現在的劍道無論在學校、警察或一般社會都比戰前興盛。尤其青少年的愛好者急遽增加。中小學生全國劍道大會也已舉辦。另外在戰前幾乎無法見到的女子劍道也很盛行。可惜儘管女子劍道人口增加,迄今女性指導者尚未出現。
日本劍道的隆盛也影響到國外,每年日本有許多指導者出國擔任指導和普及的工作。國外也有許多人來參加講習,有的人長期留在練習場。1970年成立國際劍道聯盟(IKF),每年舉辦國際比賽,努力於國際性的普及和發展。劍道已普及到世界各國的現在,對各種不同的人種、歷史、風土的民族應該如何教導,如何普及,成為新的課題。
1979年4月起變更劍道比賽規則、裁判規則,這是劍道復興20餘年之後的重要改革。我們已經積了不少經驗,除了應注意其實行之外,也要更加努力,把劍道發展成堂皇的劍道。
http://magliabecchi.blogspot.com/2006/02/blog-post_15.html
...Great history lesson...
I am speechless!
btw, your link...that blog is CRAZY
但癲得好勁好有紋路。
亦令人【服】
吹劍一段很有實在研究,不錯
早知我叫【吹劍園】喇......haha
嘉言!佳言!
稍後有空,再來轉貼與眾人分享。 :)
圖選 A SU MI 美少女百人斬之電影海報是可有意思的,看官找來一看吧,把一群孩子訓練成殺手,某天在一聲令下要分兩組互相殺戮,是訓練去仁,只管不死好友亦要心狠下刀,留手者死,是人性大諷刺。剩下來的便完成最終訓練,正式上路成殺戮機器,最後 a su mi 向邪惡魔頭挑戰,大殺特殺斬百人以上.
劍道發源史--湯野正憲
一、劍道的開端
日本自古就有刀劍使用,有許多武器之中,刀劍因有其兩種意義,而被特別重視,其一是刀劍本身為武器中的靈魂,不論作為防禦或攻擊,刀劍都是必要的用具。由於是戰鬥不可或缺的東西,其使用方法自古以來就有各種研究。隨著使用方法的變化,刀劍的製作也隨之改變,從刀劍的歷史來看是顯著的事實。刀劍另一種意義是如同祈禱、祭祀、神祐等的象徵性效用。研究古代神話和傳說就不難了解。作為三種神器(帝位的象徵,歷代日本皇帝繼承的三種寶物)之一,如有祈願或還願及奉獻刀劍於神前,以及將軍的任命也賜予寶劍等等來看都是這種意義的確證。
日本刀演變成近代的型態之前,古代日本大都使用中國式刀劍。西元第十世紀,日本歷史是貴族中心的政治。政治紛亂,於是地方土豪為了保護土地不得不聚眾習武,武士於焉誕生。武士遂致力於刀法、劍法的改進,由於中國式劍法改變為日本式劍法。安平時代中期至末期的前九年、後三年之役,以及保元平治之亂,增加實戰經驗之後,形成了日本
獨有的劍法。即今天日本劍道的基礎。
這些歷史也影響刀劍的製作,先前的平造形、直刀形中國式刀劍,由於有稜線或帶彎曲的日本式刀劍取代。到平安時代中期以後已成為純粹的日本刀。
古代刀劍的稱謂大和時代稱為 多知加伎 或 多知宇知 。奈良時代採用擊劍的字眼,但發音仍為 多知宇知 或稱做 平法 。在安平時代則稱為 太刀打 。
二、劍道的發展
將劍道的歷史粗略加以區分,可分做:自刀劍開始帶有意義的時期至明治初期;自廢刀令實施的明治時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後迄至大戰後的現在三期。
由於武士的出現自中世 間倉時代 以後,在武士階級支配之下形成了新的社會。迄至近世,武士是社會活動的主角。自源賴朝以勤儉尚武為指導精神施政以後,其政策成功造成刀法盛行,而其教習法也逐漸統一起來。由於相繼發生戰亂,大家都認識刀劍操作和訓練的重要性,於是實際反覆其練習。
室町中期以後,也是戰亂的時代,不單是武士,一般老百姓也都競相習武,有的是要自衛,有的要做仕途高升的墊腳石,於是劍道風氣越來越盛。所謂劍道師範者也產生,劍法也被整頓統一起來。自此出現明確的流派名稱,甚至也有分派產生,當時的劍道諸流派之中,作為始祖而具有代表性的有神道(當)流、影流、中條流等。
當時了劍道練習方法,因為還沒有防具和竹劍,以無任何保護物的面和手用木刀練習自無法自由地打擊。各流只做形的反覆練習,進擊至靠近對方面前即停止,不再繼續打下去。由於經驗的累積,能擊至愈近皮膚其技術就愈優秀。室町時代以(兵法)稱呼劍道。
早就有(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等書流入日本,而古代有(平法學)這個詞,可能這些是造成稱呼(兵法)的原因。但兵法這個詞,包括行政法和作戰方法,不是單指一比一的劍術而已。宮本武藏(1584-1645)把包括行政的叫做(大兵法)光指劍術的叫做(小兵法)以示區別,這樣可能比較容易明瞭。
自江戶時代前期至中期,整頓封建制度之後,確立了階級制度。此時,劍道成為武士們必備的技藝,成為武士階級的代表物而遂其特殊的發展。隨之,也促進了其教習方法的形式變成相當整齊。此時其的劍道,同時也深深的受了儒家和禪宗的影響,增加武士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和生活態度等道德上的要素,劍道即變成為技術的磨練和訓練武士的手段。這樣可以說,把文武兩道論所支持的劍道精神視為人格完成的方法了。
江戶時代中期(1710-1770)年,由直心影流的長沼四郎左衛們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的考察,出現頭盔、手套、護心等劍道防具和竹劍。於是取代了使用木刀形式的練習方法。出現了著防具用竹劍做實際擊刺的練習方法,此一方法不久即風行全日本。與當今劍道練習法已經很接近。那時正正是各流派分庭亢禮的高潮期,據說共達200餘流派。在江戶
時代末期與國外接觸的機會增多,政治制度、階級制度激變國事又動亂起來。於是脫離實戰而逐漸競技化的劍道再度成為有實戰意義的武術。原來只為武士獨佔的劍道,現在商人和農人也競相加入練習行列,學劍的風氣空前盛行。德川幕府也為維持治安而設置講武所(武術養成所)從事武士的再訓練,此時對外流派的比賽也放寬,雲遊的修練者增多,各流派的接觸逐漸頻繁。把竹劍長度定為與現在相同的三尺八寸。這是在安政三年為了戒除好勝的風氣由講武所定的。在各劍道場受訓練的劍士,有的投靠幕府軍和官軍,有的只因意見不和到處劍鬥。在這混亂的時代中,有政治上大有成就的劍士,也有南征北戰大展其劍術的劍士,也有一刀不拔的劍士。在近代史上有相當正確的記錄可稽。於修氣練道上可予我們以精神上的暗示。
三、明治時代以後的劍道
進入明治時代,隨著歐美文化之傳入而從揚風氣鼎盛,日本傳統文化逐漸式微,劍道風氣也逐漸衰落。武士階級廢止後劍士即不復存在。尤其在明治九年廢刀令實施以後,劍道的重要性幾乎全失。為要副興衰頹的劍道,救濟劍士的生活,神原健吉作擊劍公演。其他也有許多人效法他,但都無法長久繼續。雖然是短暫的作為,能使劍道融合於大眾生活
中,對於挽救劍道的衰頹不無功勞。但後事有人指責這是把劍道當作娛樂,造成誇大比賽的風氣,降低劍士的品格,精神上、技術上都與劍道本質脫離。
站在現在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動機可能是因劍法的本質為被一大眾所理解,把比賽分段落,藉此使觀眾容易體會劍道,而期能將劍法傳給後世。
明治十年發生的西南戰爭促進劍道的復興。因在戰場上,示現流訓練出來的薩摩軍把官軍殺得大敗。明治12年的警視局(後來敢稱為警視聽)正式採用劍道,地方警察也跟進,於是劍道風氣逐漸復興。警視聽聚集全國一流劍道專家於一堂,綜合各流派的優點,給予現代劍道的發展很大的影響。現在的劍道可分作警察、學校、一班社會三大集團。自明治初期至現在,警察劍道所期對技術上的法展期功績不泯沒。
明治28年武道綜合\統轄團體成立大日本武德會,藉此與全國各地各流派聯絡,全國劍道呈現統一之象。而且創設範士、教士的制度而致力於指導者的養成,於是日本劍道步入急遽發展的大道。
與警察、一般人士的劍道發展同一時期,學校也採用劍道。這對劍道之普及即形成一股莫大的力量。劍道人口的增加,若把學校劍道除外,是無法想像的。自明治12 年至明治15年只有幾個學校採用劍道教學,以後逐漸有許多學校仿效。經過幾次議會審議結果,於明治44年,決定用為中學校、師範學校的正課。從前只為武士中心的劍,或是部份貴族人
士的劍道今天超越身分與地域,透過學校的傳授廣為普及,而產生劍道教育或學校劍道的範疇出來。
大正元年日本200餘劍道流派整理統一,制定大日本帝國劍道型(亦即今之日本劍道型),於是分成許多各種不同流派的日本劍道歸而為一,所謂"他流比試"逐漸稱做普通的劍道比賽。
自大正至昭和前期的劍有兩大特徵。學校間成立學生劍道聯盟,時常舉辦全國性劍道大會,區域地方大會以及學校對抗比賽。比賽人術增加為其特徵之一。
再一個特徵是向軍國主義低頭而變成戰技之一。迨至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此一傾向急遽擴大。斯時是任何活動都向國民士氣的高揚和戰鬥力的增強看齊的時代。歷史上只為個人休養修練的劍道,變成國家的劍道,亦即教育劍變成戰鬥劍道。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聯軍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利用,被視為軍事訓練之一環)為理由,命令劍道、柔道、弓道以及薙刀等各種武道全部自學校體育的教材中完全刪除,時一般人士的武道活動也全面禁止。
翌年1946,從事武道研究和普及發展達48年之久的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其財產被沒收,劍道似乎完全消失。
四、劍道的復活
1950 年全日本竹劍必賽聯盟成立。戰後中斷的劍道在純粹體育活動的竹劍比賽的名義下再度復活。1952年中學、高中、大學也都採用竹劍比賽為學校體育的比賽教才,學校劍道始見曙光。稍後,日本劍道聯盟創立,作為體育活動的劍道再度起步,迨至1953年劍道被採用為學校體育教才,更加促進其發展趨勢。翌年解散竹劍比賽聯盟,統一為全國日本
劍道聯盟加入日本體育協會。自1955年起也以正式項目參加國民體育大會。?
在戰敗後的禁止至復興的過程中,當然有許多熱心知識不懈的努力始能有今天的盛況。現在修練劍道的人應該感謝他們所作努力之外,自己也要努力,透過劍道來鍛鍊身體,把劍道發展為優秀體育的一環。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該使劍道淪為被禁止的劍道。應該將使其成為能與"人生的目標"相關連的,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劍道,將其流傳下去。
五、劍道之普及與國際化
現在的劍道無論在學校、警察或一般社會都比戰前興盛。尤其青少年的愛好者急遽增加。中小學生全國劍道大會也已舉辦。另外在戰前幾乎無法見到的女子劍道也很盛行。可惜儘管女子劍道人口增加,迄今女性指導者尚未出現。
日本劍道的隆盛也影響到國外,每年日本有許多指導者出國擔任指導和普及的工作。國外也有許多人來參加講習,有的人長期留在練習場。1970年成立國際劍道聯盟(IKF),每年舉辦國際比賽,努力於國際性的普及和發展。劍道已普及到世界各國的現在,對各種不同的人種、歷史、風土的民族應該如何教導,如何普及,成為新的課題。
1979年4月起變更劍道比賽規則、裁判規則,這是劍道復興20餘年之後的重要改革。我們已經積了不少經驗,除了應注意其實行之外,也要更加努力,把劍道發展成堂皇的劍道。
本文章取自於 『劍道教室』 一書 原著:湯野正憲 岡村忠典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