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08, 2019

何以隔了一兩代人的時空,我看到相同的日本劍道教習手法呢?

發表日期 :   7/4/2019
一回修訂:   8/4/2019
二回修訂: 13/4/2019
















VIDEO 




友人喜研究日本古武道,有日云今之劍道防具大有可能是從大槍術的防具中拈過來,因為整套防具都可完全不怕正面刺擊的,有堅硬的金面金,有極硬之喉,胸和胴之堅硬度,真刀都不易刺穿,但言則你在劍道一年稽古量中有幾回刺呢?那防具弄出如此能防刺擊的,正正乃古流大槍稽古時面對的,根本大槍每記出手皆刺,也不須防小手,但槍術沒有橫掃,也沒有如竹刀之打擊,所以面甲頭頂部並不會受到重打擊。

當然順手拈來劍道使用時,前人有加以改良,小手及面甲頭盾位是修成能防竹刀打擊,但劍道若然如某些流派劍術般講求斬透 (注意古流有不少流派劍法並不強調斬透,只是切割制對手,不是必須斬殺的。) 那此套防具的面甲頭盾位和膊頭護翼豈會設計如此,頭盾位應該布團外再加上金屬片夾層吧?膊頭護翼又豈能如此單薄?言之今日之日劍道已經早有所改變,成為安全武道競技,並不是舉竹刀大力猛斬之斬殺技法了。

文附之圖,有錄影的,見到日本如何訓練兒童和少年,其揮擊乃手腕柔軟度和手伸的訓練,可以看到此種面打擊才是日本劍道手法,此種打擊力度不會構成予對手傷害,這就是吧( 註1) 。亦曾見多年前一盒台灣魏芳彬先生的老師吳金璞先生()的台語錄影帶,因在魏先生台北家中作客幾天,播給我觀看,其後贈一盒副本拷貝,有點朦,又台語根本聽不懂,但是珍貴影像,看到昔年吳先生之教學生方法,有一段他是拿著一支如藤條的在示範上述那段日本兒童的揮動,來解釋此揮擊動作的手和手腕全身協調性。吳先生是早第一代接受在台日治時日本劍道家指導,言則純正日本方式劍道。

何以隔了如此一兩代人的時空,我看到相同的教習手法呢?日本劍道就是應該如此訓練吧!我想講,那類基本大揮過頭之大動共並不是拿來對打時使用,那只會傷害到對手,大揮是初級劍道者訓練腰胯和膊頭肌肉強化的,當勁度逐漸建立,又能在劍道形中培養出良好構勢和動姿勢,那才是正式進入穿防學習對打,切返、掛稽古、互主角掛稽古、地稽古。

但今天社會人人心急,那有能耐跟你慢慢磨,故姿勢和打擊都未能好好控制便開始穿防具狂飆對打快意一番,來場勝負爽一爽。時代如此,亦無奈,也沒法扭轉,堅持穿戴面甲一萬之才算初段的道場早己關閉,存活不下去。

真正的日本劍道對打之重點在打擊時機(),一記出端面是時機()的掌握,以上面提及之手腕柔軟度和手伸做出一記清脆冴」之打擊( 註1),無論面和小手俱是,而在劍道時胴不是橫掃,那必傷對手,防具也不能接受橫打,橫面你耳必受不了,久或受重擊會失聰,頭曾受失控者以竹刀重擊的亦深知痛苦,眼冒白光,竹片因磨擦面金發出焦味,亦隨時頸椎或肌肉受損,這並不是日本「劍道」,這是無道劈頭,要不就重創對手膊或手肘瘀黑數周什至腕骨腫裂一心欲勝就什麼都不理了。此類打法並不是劍道原意宗旨吧!

切記,穿上防具不等於有了保便恣意打擊的。若有指導者祟尚此種狂派打法,離開吧!只會害到你身體,賠上你健康,也很難會了解到真正日本劍道。劍道中最能有實戰力的一記是「刺」,沒有「先」的掌握,何能成功一刺,而所有打面也是「刺」的久練腰胯和手控制功夫化出來的。

寫了一大堆,其實想講的是,你有沒有做著錯誤理解的劍道,有沒有做出跟日本一樣的劍道嗎?否則混了中國武術見解的,發勁的劍道則頗不妙!將基本訓練當成對打技的大力互劈也不妙!混在一堆狂派中作廝殺稽古亦根本不是稽古(溫故知新),只消成一件「難劍」。

最後希謹記,一件沒品位的高段「難劍」,是難以輸得別人尊只有帶給該地區劍道推廣和形上雙重災害,將不了解日本劍道的各地方後學推往狂派之淵。

至於防具,值得反思,此套防具給予了你是何種保護?必須去理解,理解後便會知根本只能接受何種打擊之力度,才是劍道防具的原意,防具不是金屬盔甲。若你覺得此篇乃垃圾言論,那若維持狂派劈打法,那不如去找套歐洲中古騎士一類盔甲,拿未開鋒鐵劍來快意一番吧!



吳金璞先生()的台語錄影帶,此揮竹影片教習部份錄影。


日本如何訓練兒童和少年,其揮擊乃手腕柔軟度和手伸的訓練


相關閱讀:

( 1) :    冴: さえ sa e
比如音清澈,動聽另外就是考慮問题和感觉很敏锐。
https://kendo1231.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_97.html

打突
中文譯劍道是「打擊」,日本劍道使用漢字「打突」,
日語「突」是 意思,粵語叫「隊」 是也!
打中,手再前推隊即「冴」,必玩手伸兼前衝。

跟斬的意思和動作大異其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