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聞:
香 港 蘇 富 比 昨 於 灣 仔 會 議 及 展 覽 中 心 舉 行 寶 騰 隆 盛 — — 珍 寶 及 德 安 堂 白 玉 收 藏 拍 賣 會 , 全 場 最 高 成 交 價 拍 品 為 清 乾 隆 御 製 金 桃 皮 鞘 「 天 字 十 七 號 」 「 寶 騰 」 腰 刀 , 由 內 地 私 人 收 藏 家 以 四 千 六 百 零 四 萬 投 得 , 比 估 價 高 出 四 倍 多 。乾 隆 在 位 五 十 九 年 間 , 下 旨 訂 做 九 十 把 腰 刀 , 但 絕 大 部 份 藏 在 故 宮 , 此 品 是 迄 今 唯 一 一 把 出 現 於 市 場 上 。
接進可看此刀大圖
這裡http://www.kungfuboard.com/forums/showthread.php?t=27276可見詳細網上討論此刀
此乃單手使用之腰刀,有血坑,揮舞起來可有破風聲,鯊魚皮鞘,這些乾隆寶刀,精製經年,外觀裝潢至極豪華,白玉刀柄,黃金花邊,多是稀有珍貴材料,因為是九五之尊下令製作,莫敢不精。
但刀之靈魂在段打造成之刀身,百煉寶刀就指刀刃千錘百鍊,未知此天價乾隆刀能否比得上東瀛存世名刀,日本刀是經公認之段造極品,這柄「 寶 騰 」最好拿來驗證試斬,看看清代之刀工到什麼水平。
否則中國人的你吹我吹下;又一柄神兵。
但沒有任何資料關於【刀刃】【段打】【鑄刀匠】這重點方面,一柄刀最重要的靈魂,反而中國人不去細研究,卻大吹其來歷和身價,功利浮躁之國人性格,可見一斑。
但古人改名卻真有一手,有文化有水平。不知道「 寶 騰 」寫簡化字好看嗎? 乾隆復生必把寫的推出午門吧!
6 則留言:
好刀! 如果中國還保留這些刀, 我一定學中國刀法!!
請教一下: 此刀好在那? 觀賞值? 玉柄能儲蓄靈力?
刀裝的設計藝術、段打造成之刀身的功夫、刀工...尤其是段打刀身,因為中國己接近失傳...
而且經歷"大煉鋼"後,還有多少"真"的寶刀劍留下?物以稀為貴啊!
關於乾隆御制刀劍的資料:
《乾隆御用刀劍》
胡建中
乾隆御用(或稱禦定、禦制)腰刀、寶劍,是清代冷兵器的代表作,它繼承了我國古代刀劍的傳統式樣和做法,又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和工藝水準。這些刀劍製造工期之長,標準之高,要求之嚴,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且工藝精細,裝飾名貴,充分體現了乾隆時的奢侈和富有。
根據故宮博物院現存實物和檔案記載,乾隆皇帝共命令內務府造辦處製作了四批帶款識的御用刀劍。
第一批,刀三十把,劍三十把,總計六十把。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設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完成,歷時十年之久。乾隆皇帝對首批刀劍的製造,頗費心血,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安排。從最初的紙樣、木樣,直到數量、名稱、年款、紋飾以及刀劍的皮鞘、什件、用金量、楠木箱和所附皮簽上的滿、漢文字等等,即整個過程無不按照“禦旨”行事。每完成一道工序,例由造辦處司庫白世秀和七品首領薩木哈持進,轉交總管太監胡世傑送至養心殿呈覽。乾隆皇帝詳細閱看後,每每降旨,諸如:“刀吞口上一面做刀名形象,一面做刀名字”;“西番花吞口劍,枝葉再畫整壯些,錦地吞口俗氣,另畫好樣。劍上再添一道線,中間畫做乾隆年制,一面做第一至第十”;“煉精龍吞口刀,其花用金、銀、紅銅絲商做字型大小”,其他刀劍紋飾均仿效之。“刀鞘用綠子兒皮”;“鑿鐵鍍金什件,鑿法照交出碗套上一樣做,准用五分金,¥五分罩”;“紅子兒皮鞘鍍金什件古式劍三十把……照盛古式刀三十把楠木箱式樣,一樣配箱盛裝。欽此”(造辨處活計庫《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礮槍處》,編號 3420)。造辦處臣工“奉旨”加工,改動,然後再呈覽,直至乾隆帝滿意為止。六十把刀劍就這樣反反復複,前前後後共用去了十年光景才最終完成,可見乾隆皇帝的良苦用心和重視程度,這恐怕在有清一代也是極為罕見的。司庫白世秀也因此功被提升為員外郎。
這批刀劍,每把通長都在三尺左右,重量在二十三至三十一兩之間,刃底部近銎處鑲嵌金、銀、銅三絲相間的圖案:一面為隸書“天”、“地”、“人”一至三十的編號,下為如意形開光和委角長方套環,外有“叩鳴、月升、剪水、霜明、凝冰”等刀名,再下為龍吞、如意和鳳凰圖案;另一面為隸書“乾隆年制”款,下為與本刀劍名含意相吻合的圖像,例如“湧泉刀”,但見飛流急下,一武士踏足躬身,持刀作入水狀;又如“星行劍”,濃雲之上,北斗七星閃爍,再下圖案與另一面相同。護手處和柄端鑲鐵鍍金雕夔龍和西蕃蓮花或雷紋。柄,木質,纏絲帶。鞘(亦稱室),木質鞔紅,綠鯊魚皮,琫、珌(鞘之上、下飾件)皆鐵鍍金花紋,中橫束二道交於提梁,拴明黃絲帶與銅鍍金鉤相連。六十把刀劍,按天、地、人再各分上、下,五把一份,盛放在十二個長方箱內。盛刀的總命名為“湛鍔韜精”,盛劍的名為“神鋒握勝”。箱,楠木為之,銅鑿花包角,左右兩端面置銅提手,承以四足雕花座。箱正面刻總命名、干支紀年和“天上”、“地下”等字樣,箱側面刻刀劍名稱、重量和年款。這也是遵照乾隆帝的指示,由懋勤殿官員刻制完成的。
第二批刀,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交工的,分別命名為“章威、寒鋒、流光、逐指、搖電、飛蛇”等,共兩箱十把。第一箱總命名為“雲文韞寶”,別號“龍”;第二箱為“霜鍔合清”,別號“虎”。
第三批刀,成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計有“吐芒、掩虹、彩鄂、繼輔、孔純”等十把。一箱總命名為“寶冶凝濤”,別號“鳳”;另一箱現已不存,何名、號不得而知,只剩腰刀數把擱置他處.。
第四批刀,乾隆六十年(1795年)問世,計有“德興、秋霜、宿鋌、揮霆、轉電”十把,分裝兩箱。總命名一為“德耀祥金”,別號“精”;一為“功全利器”,別號“神”。
第二至第四批刀,每把均重十八兩,其長度、造型、圖記、款識等與第一批刀基本相同,只護手、刀柄、皮鞘有區別。護手為鐵鍍金鏤空如意圓盤,內有四條可以活動的小奔龍。柄全部用白玉、青玉、墨玉等整塊玉石琢刻而成,多作卷首狀,少數浮雕、透雕花卉,鑲各種寶物,塗金粉飾花紋。柄端有孔系明黃絛子,中飾珊瑚和松石球為墜,墜上下用銅鍍金蓮花座承之,墜周飾綠松石多重。鞘,木質蒙金桃皮,拼組成“人”字圖案,琫、珌等飾件亦鐵鍍金鏤空花紋,中橫束鍍金二道交於提梁,系明黃絲帶與銅鍍金環相屬,再加黑革板懸之。板飾金絲花紋。第三批刀的楠木箱,較第一批為扁為寬,無架座,箱正面和側面刻字與首批形式同。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除有計劃、有規範製造這四批數量較多的刀劍外,還經常不斷製造精巧別致、帶同樣款識圖記的刀劍。它們長短大小不一,玉柄、皮鞘變化多端,裝飾珍寶斑斕紛華。其中有的是官吏們為討皇帝喜歡,隨時製作;有的則奉禦旨,專造專用,並載入國家典籍,《鈐定大清會典圖》所列乾隆十三年制的“大閱佩刀”,就屬此例,尺寸、制式、紋樣等,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乾隆帝御用刀劍,均以鯊魚皮和金桃皮蒙於鞘面,取其“避惡驅邪”和“威嚴獨尊”之意。鯊魚生活在海洋中,習性兇猛,其皮經過加工再髹以各種顏色,是很理想的刀鞘面飾。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曾作歌日:“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文忠集·日本刀歌》)由於鯊魚皮上有密密麻麻的粗沙粒狀疙瘩,乾隆帝始不知為何物,對皇帝的命名又無人敢糾正,所以檔案記載中稱:“紅子兒皮”和“綠于兒皮”。金桃皮,是產於我國南方的一種桃樹的枝條皮,呈金黃色,很像髹有一層金漆,故而得名,選就光滑面,裁成小條作為裝飾物。
刀劍命名,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如周穆王的“昆吾刀”,晉武帝的“興國刀”,齊高帝的“定業刀”,前秦符堅的“神術刀”,相傳春秋歐冶之鑄龍泉劍,有“巨闕”、“龍淵”、“泰阿”、“勝邪”等名,都頗為著名,又加文人墨客宣染,影響更大。以“天、地、人”命名器物,最早見於《史記·封禪書》:“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鼎為江山永固之兆,天、地、人則表示皇權,歷代帝王常以此名貫於各類兵器之首,如明代永樂火統,有“天字伍萬壹佰拾伍號”者。龍、鳳圖案,一示“祥瑞”,二示尊貴,龍更是權力絕對而又無所不在的象徵。為表示刀劍的鋒利和無敵天下,還常常用“神鋒”形容之,張憲的《我有二首》贊道:“我有雁翎刀,寒光耀冰雪,神鋒三尺強,落手斷金鐵。”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我國的帝王、百官無不身佩刀劍。唐宋以後,此風漸衰。比較著名和珍貴的刀劍,則成為收藏和玩賞之物。乾隆皇帝好古,歷代名人字畫、稀世珍寶多有收藏,鑒於前代古兵器流傳甚少 特指派宮廷造辦處不惜工本地批量生產仿古刀劍和其他兵器。除為滿足娛樂享受,陳設殿堂以示等尊之外,目的還在於:“宣威制勝之盛,昭垂法守,遠靖邇安,永永無極”(《皇朝禮器圖式·武備》)。順便提一下,上述御用刀,在周緯先生的《中國兵器史稿》一書中,說成是“尼泊爾國廓爾喀王進貢乾隆帝之刀”,“其刃均系印度名手所制”。這種鑒定和結論顯然是錯誤的。
這些造型古雅莊重、裝飾靡麗美觀的御用刀劍,經常在大閱慶典、秋彌隆禮、巡幸省方、命將出征及款洽外藩等重要場合使用,是乾隆皇帝政治活動和日常生活的組成部份。雖時曆二百餘載,這批刀劍仍尖銳鋒利,寒氣逼人,不失其奪目的風采,為我們研究清代政治、軍事史,以及冷兵器的消長和性質,金屬冶煉和工藝技術等,提供了值得重視的實物資料。
《紫禁城》 1986年1期
但沒有任何資料關於【刀刃】【段打】這重點方面,一柄刀最重要的靈魂,反而中國人不去細研究,卻大吹其來歷和身價,功利浮躁之國人性格,可見一斑
好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