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10, 2007

劍道覺迷札、卷八、劍友問腳踭痛令吾憶老師

如是昨聞一年青馬交劍道人問以「中段之右腳踭痛」,此謂老問題了,但很多劍道人依然仍重墮痛苦之海。有見及此,拔筆書之。

先不講劍道,走去講講太極拳,吾細時吳家太極拳恩師 簡超凡先生,年青時乃 鄭榮光 師傅之入室弟子,拳痴一名,為人低調安份,不愛虛名,臥虎藏龍大隱於市之士,現已經八十,廿多年旅居紐約,今依然教拳,身體精壯。他一直強調一個要我輩緊記之法度,就是練拳在構站動作上,無論前弓馬或沉收胯馬,膝蓋都要跟腳指尖成垂直,超過則會傷滕,未到則會傷足踝和 ,因為其全身壓力集中這一點做移動過渡的,不可不留意,要養生必先理解養身,否則關節筋肉勞損便什麼功夫都可休矣。

再者踏腳發勁,這個吳家太極拳有一些如撲面掌等有需要,陳家太極拳則什多,形意拳亦注重踏足發勁這個動作,但不二法門亦是膝蓋都要跟腳指尖成垂直。還有不是以足大力踏便有勁,這是巧妙之借勁,是腳掌按踏,來自腰胯協調。

回說劍道中段之右腳踭痛,則大多數是習者一心想跳進,心想更遠,便把足向前伸踏,型成腳踭下地,亦犯了上文述及之〝未到則會傷足踝和踭 〞,就是膝蓋跟腳指尖沒有成垂直,是腳板伸了出去,以為大步,故又傷痛又錯理解劍道這下踏腳之意義。

台灣劍道高手 魏芳彬先生,今旅居廣州設辦了 廣州修道館。昔年他工作過客於港穗之間時代,吾有幸曾蒙教導,先生將自己練劍心得和秘技悉數講授,但當年吾輩水平不足,能到成者稀矣,有愧浪費了一段奇緣授技,但吾一直記錄下一些重點口述,其中一環就是老師道出他年青時於台北修道館 吳金璞老師門下時代,在道場沒有幾個人回,或者他早到,他便獨自一人在整個道場上練習連續踏打跳擊面,一個又一個地放鬆跳踏著揮打,繞著場打圈,砰~砰~地板之聲不絕,右腳踏累了便換上段足之左腳前跳踏,他如此練習令身體劍道基礎成為習慣條件反射,成為日後強悍快速之連續跳擊面絕活和上段靈活之踏步攻擊。中段時他一擊面未有一本,其構型依舊立即補上第二本。七年前曾在香港有幸見得 魏芳彬先生 以劍會友一會 久保昭先生(東京久明館館主),一場精采之劍道,當年魏先生便使用了連續三記跳擊面,腰挺拔、構型不散,就是上提及之年青是打好之基礎功夫。

吾吹了一大堆,回說踏腳,希望此文能福澤一些被腳 痛困惑的劍道初習者一些啟示,重檢自身之理解和動作。因為道場人太多,最好的指導者亦往往未能一一兼顧,所以百練自得,依賴他渡不若自渡,正如 久保昭先生曾講述之一席教話,劍道最重要是自己起「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