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三段youtube都可以看到最後一式(小太刀)的「劍道型」。但注意三段都明確看出不相同的地方,這是前9式都不會發生離開骨幹脈絡的情況,何以最後一式就明顯出現不同細緻手和足運作地方呢?
先回說這一招應該是持長刀者持中段,向前三步斬向對手之頭,對手持短刀者則以偏身單手下段前三步去揚撥斬落長刀......。動作出現問題便是這下"揚撥"上:
第一段影片,那長刀三步前根本未斬到對方頭部間合,對手持短刀者只是隨第三步上右手揚撥(含按勁),但足是沒有任何後退的。
第二段影片,那長刀明顯是斬到對方頭部間合,對手持短刀者左足有退一細步來拉開間合和同時揚撥(含按勁)那斬來長刀。但注意步法是雙方三步後有一微停,長刀再一步前斬,所以短刀三步後可以做出退一步時間。在劍理上覺得比較第一段合理,因為那一步便是揚短刀卸長刀力之重要一個細緻動作。但似乎今天劍道型卻是在活步前時第三步上時間長刀已經斬和短刀要揚撥,如下第三段和上第一段皆如是。
第三段影片,持短刀者沒有如第二段之左足一退,反有一點揚刀時身體和手向前向長刀者之刀較內段揚按撥於同時,這點意識可以說跟第二段完全不同,這精神是"制",第二段精神是"卸",應該可以說是"先發制人"和"後發先至"來形容。而且網上找不到一段劍友有珍藏之 中山博道先生 跟 高野佐三郎先生的劍道型示演【註1】,劍友謂 中山博道的短刀在此招上便有出現如這第三段影片之:「揚刀時身體和手向前向長刀者之刀較內段揚按撥於同時」。
這是全發生在第三步一瞬之內,長刀第三步和對手斬下,短刀第三步是微前揚撥制其勢,至於這個短刀第三步,揚撥制成功有關乎在右足落點,因為一流派中『二天一流』小太刀之型中,有一招類似這第十式劍道型,其右足往右向微踏出,不再跟後面左足成一側身直線,那揚制押力明顯有不同,雖然 二天一流 短刀者持中段,長刀以八相斬下,但實在異曲同工之一招。這記右足之所置,可能值得研究和有含有真刀理論。
各位不妨穿著面金來打第十式,看看來真的,短刀以何種手法能真正安全揚撥斬來的長刀,這是最佳之劍理證實,劍道型原意是招式精華,是應該有真刀間合和取對手意念,不應該以夾一場秀的心態精神來做。
這劍道型最後一式的疑問,我必然窮究去問老師,希望能得到一理解。這篇文章可能比較難讀和未必能文字描述出情況,因為劍技真是如藝術般,不能立文字,只能身傳,心領神會之世間技藝文化。上述的細膩位可能是一種昔日之秘密技巧,不易廣傳,但今時今日,應該無私來傳研留傳下去,去追求極致完美之境界,否則劍道便會慢慢失去不少東西和技法。
【註1】中山博道先生 跟 高野佐三郎先生的劍道型示演,這影片中長刀短刀者都是如同 持田盛二先生 和 齋村五郎先生那段一樣先行三步,一定,長刀便前一步斬,中山博道持短刀下段比較大馬步,他不退以雙足尖微升起再壓下來之體勁去一氣呵成那短刀揚撥開斬下長刀。
看來這個"劍道型最後一式的疑問"重點在昔年是間合上三步再做,那何時轉改變成今天全劍連那種活前三步便做的呢?再者細膩的手法步法和精神都跟合乎劍理上打了折扣。
第一段,第十式 劍道型 【全日本劍道連盟教材影像(高段者示範)】
第二段,第十式 劍道型 【故 持田盛二先生(短刀者) 和 故 齋村五郎先生 示範】
第三段,一至十式 劍道型 【8段先生(短刀者)和6段先生示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