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18, 2009

劍道「衝體」真義探究


劍道中有效打擊要求的「氣、劍、體」、,當中的 體,不是講「衝體」,《劍道教室》一書中明述這個「氣、劍、體」是,
一‧指充實的氣勢﹝氣力充足,精神飽滿,喊聲有力的狀態﹞,
二‧正確的姿勢﹝是適合於該擊刺法的正確姿勢﹞,
三‧以竹劍的擊刺部份正確的擊刺﹝竹劍擊刺部乃竹劍前端三分之一,弦的對側,以相當程度的猛力,正確地擊刺﹞
基以這一‧二‧三點就是以「氣、劍、體」一致的氣勢正確地擊刺有效擊刺部位﹝手、面、胴、突﹞。
當中沒有提到「衝體」,那個體只是講正確的姿體表現。

上網找亦保證找遍網路都找不到任何劍道中「衝體」的中文理論描述,日文亦不見。反而中國內地曾把一本昔日戰前劍道的書,譯成當現代劍道的書,弄出一個發行笑話,但其中的資料只是時空不對,亦主要在比賽上不同,但理論性東西還是可以一讀的,當中便有一段提到「衝體」,這個是當打擊後盡快保持安全間距(間合)去準備第二支斬打擊,言則就是身體盡快從兩人相近發動打擊後便離開對手走致安全間距,假如第一擊不中或無效亦立即身在可發動再打擊的間距,那「衝體」便是快速走往那個間距之位,前後左右皆是方向,主要看打擊什麼部位,那「衝體」不是單純之衝前,「衝體」是「殘心」中的身體的身姿,是「體之殘心」狀況示現,就是擊中後之餘勢。

依看昔風劍道在「衝體」演示上就是相當符合這書中的描述要求,那在一些強調「衝體」等於符合「氣、劍、體」的劍道人心中的理念,可能要重新檢定這個信念,亦因為這問題點上引發起今天運動劍道的狂跳躍狂衝前的不合劍理異象,亦間接引發初級審判員不懂得給予有效一本予打出正確的姿體表現者,當沒有所謂「衝體」的一擊。其實「衝體」不是一味衝,是保持做到對方打擊自己不到的安全間距和自己亦可發動第二支打擊,身姿示現出強烈警戒(殘心)亦是已經做出合劍理之姿體。

當然現代劍道的「衝體」亦含軍事需要的殘影,戰前劍道高手劍技漂亮和多變,但現代劍道明顯少了招式和技,這是否一旦將劍道列進軍事訓練強化軍人精神時,大無畏的衝前便是勇猛的含義,那不合劍理的勇前猛衝便會成為風尚,成為勇之示現。古日本,大約西南戰爭時,就有一個在薩摩藩的劍術流派《藥丸自顥流》,主要盡快訓練出能上戰陣的士兵,訓練招式和叫喊,便以簡單狂飆之衝前連續斬擊,不死便是勇士,死了便是炮灰,故軍事需要上就是前衝。再後來禁武至復興,因為強調運動化,那深奧之劍技便被置一旁,反而簡單之前衝式訓練法更符合所有運動化體能化之要求,型成現代劍道被身材高大和力量型者佔優勢,君不見一心要打敗日本隊的南韓劍道選手的身材嗎,這樣運動化體能化的劍道,是與傳統劍理背道而馳的。

這文探討的不是質疑「衝體」,而是探討何謂合理「衝體」還是「未盡之餘勢」和 在這點上可能成為第四個繼 "手之內的茶巾絞shi"、"直刺"、"步足法" 後,外國劍道人在苦無劍道文獻參閱情況下引致的誤傳。

希望有高人前輩開示這個問題。我輩亦在努力找尋日本劍道交獻中的記載,何以昔風劍道的劍風和現代劍道的劍風在間距和「衝體」有如此大分別(看網上youtube黑白濟寧宮天覽試合的劍士對打片段便看到昔風重真劍風格的劍道),再嘗試一找這樣鼓吹「衝體」始於何時和目的。

.

4 則留言:

(katana ) 草草一刀 說...

http://kendo2002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80797

那裡有很多相關和有啟示性留言

匿名 說...

我猜衝體乃是現代劍道走向商業化的路途中,為博觀賞性而誇張的產物。昔時劍道衝體不太明顯,勝負亦讓行外人看不太明白,觀賞性上較弱,行外人覺得沒勁。半吊子指導者們便爭相效仿大步衝體。乃至今日,毫無意義的衝體甚至在指導者水平差的地區成了殘心的代名詞,可悲可歎。

匿名 說...

另,內地出版的《現代劍道》一書,並非翻譯昔時劍道之作。主體是翻譯湯野 正憲《劍道教室》,再雜糅不知從何處而來的練習方法、昔時劍道技巧、AJKF90年代試合和裁判規則,最後再摻雜作者本人對劍道的一些理解和文章而成。這等大雜燴,便是馬克思所謂“宮房學”。但想到此作者乃是自費出書,加之對劍道瞭解不多,也可以理解罷。

(katana ) 草草一刀 說...

《現代劍道》一書,是有一本在編排上類似的日文劍道書,昭和之前的。知道書名之劍友去了旅遊,待其回來一問便再報上。此書加上了不少中國人武術角度的東西,真不知道是如何說,似好似不好。在下覺得最重要看撰者有多少日本劍道實戰經驗╴否則便是想當然了。

另留言轉貼了 劍視
特告
http://kendo2002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8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