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fit的人都未必合玩馬拉松,普遍社會根本被渣打廣告誤導,當馬拉松是一個潮玩,人人皆可跑,人人皆可去挑戰自己。老實這是對馬拉松認識不深的玩命,真正了解運動和跑步有認識的人一定不隨便碰馬拉松,廿多時年輕人好運動者去作一玩無妨,中年後又不是年輕時有一定運動訓練,去跑步則跑下中距離算喇,跑馬拉松,真係會唔知何時突然暴斃的。
現在社會的宣傳根本相等於鼓勵謀殺,將一班不是能跑的送上刑場,還包裝成什麼自我挑戰,人生挑戰......等,挑那媽 就是真!一班廣告公關人去幫客戶想出點子來催谷參加馬拉松人氣,就是其工作飯碗。那男男女女便出現賽道,但那身身型可令人擔心。單是膝蓋關節已經是翌日各區醫生的主要症狀,園主在此再呼籲各位不是運動員材料的男女,keep fit小跑頤情,大跑馬拉松是睹命,希望大家莫中宣傳毒。
俺可能被質疑沒有資格講,可能有問在下馬拉松你跑過否?莫在外人指點。我記得香港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馬拉松都是在新界石崗機場起終點和圍八鄉一帶跑的,國泰和香港長跑會主辦第一屆,跑畢者有一個很漂亮的獎牌,我有一個,送了昔年移民加國好同學跑友,再第二次便只有一布獎章,因為大會沒有足夠金錢贊助,那時拍攝超8菲林電影依舊保存,更者捉了一位後輩同事發掘出其長跑天份,第一次跑已經可以3小時45分,沒有專業訓練的人如此時間是天賦,時逝物轉,可是今天友人已經成為大重磅麻甩佬身型,一切是以前的故事,連他兒子都不相信眼前這個爸爸曾經是長跑好手,還幸有證人和相片。那所以我可以講馬拉松感受,不是隔岸指說熱鬧。
5 則留言:
2007年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
Competing risks of mortality with marathon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文中比較了75-04年間美國1000名以上參加的馬拉松中因心臟突然死亡的統計。根據其結論,每平均10萬人,就有0.8人死亡,其比率是相當之低的,遠比在路上因遇到交通事故而死亡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跑馬拉松不必然就有益於身體健康,但說到危險則談不上,至少是安全的運動。
cyc
(昔年亦有此完成布獎的同學給我的回應) 我贊同馬拉松並不是人人可玩的,勞損是一個大問題.跑手要趨吉避凶,李嘉綸教練的文章要看,他經常提醒跑手要慎防受傷,他縱橫跑檀40年,現時在元老組係頂班跑手. 莊曉陽教你如何享受比賽,玩盡世界各地馬拉松.值得一看! 傷過才知小心,經驗跑手由平地轉向山上,有理論認為跑山用多組肌肉,及不同的關節角度,達到分散勞損.老手多轉去跑山野賽,渣打衹用作聯誼聯誼.長跑有很多禁忌,Warn up,Cool down不可小,訓練方法從序漸進,小心為上!
http://soleilmaki.wordpress.com/2012/02/07/run-without-a-cause/
鼓勵這項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鼓勵做運動,做運動就是想對身體好,但現在似乎是本末倒置的。馬拉松作為一般人的運動選擇可以說是不理想的。
cy w
Run without a cause
By maki
不相信「跑出信念」,因為聽起來就像「迷信上街真理會達到」嘛。
約十年前「素人跑」活動剛流行,記得有個朋友跑了10Km,還在closed group的留言板上表示「呢十公里好enjoy,令我諗左好多野」。小弟當然搭不上咀,因為那時我覺得中學運動會的3000米已經很變態。可是一天輪到自己開始練習跑步,由不知天高地厚的以為跑treadmill等於跑路,到在石屎路上逐米逐米的鍛練跑步里數時,就懷疑:要是跑過每公里都要諗好多野,到足夠”mileage”參加十公里以上的素人跑時,都應該無乜野好諗了。
在「素人跑」裡,當你置身於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就算覺得有少許疲倦、想偷懶,雙腿都不懂得停下來;眼看到前面有阻礙自然會加速越過,鼻聞到松節油溝狐狸氣自然會拔足逃跑。整個過程像自動波,不需多思考,很physical。對素人來說,無論是”Bring out the animal in you”還是「跑出安多朌」,說服力都比「跑出信念」強得多。
(不過監察自身身體狀況、適時叫停就要靠腦袋,所以跑步時要冥想也不要太離譜)
http://soleilmaki.wordpress.com/2012/02/07/run-without-a-caus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