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謝譯文提供: 岐魂 (戴積義 - 《日本酒甲子園》作者)
修武館起源
修武館起源
德川家康時代, 慶長17年(1612)
小西家在兵庫伊丹之地本以釀造清酒為本業。
小西家代代當主都會改名為新右衞門,初代新右衞門宗吾為始。
二代目新右衞門宗宅在往江戶運送清酒途中,遠望蓋上雪帽的富士山觸動了神經,自始小西家釀造的清酒都以白雪作為銘柄。
四代目四考霜巴時代,神戶灘酒繁盛,更發展成為文化町,各地文化人都來訪伊丹之地。四考霜巴在此結識了當時的文學達人們
井原西鶴、松尾芭蕉、近松門左衞門等人成為好友。
元祿10年(1697年)
幕府在日本國各地設立了
惣宿老制度,約是地域的自治領主的職務,四代目成了伊丹之地的惣宿老,至七代目七考宗脩時,小西家的財力及政治影響力日重,意識到也要負起治安公作的重任,在天明6年(1786年),向名門望族的近衞家請願自設道場,訓練浪人劍術以維持地區治安。
這就是修武館的始末。
存續及改名
明治2年(1869年),小西家公開道場設施作公用,並師範武道。
明治4年(1871年),廢藩置県開始,武士的奉祿被剥,武士脫刀令在同年實施,武士的生計大受打擊。
明治6年(1873年),直心影流的榊原鍵吉以「脫刀令下使劍道由盛轉衰,府下名劍客會隨之流失」為名為武士們請願,欲設立擊劍会。
明治7年(1874年),武道的師範級人仕最為貧乏,為了扶養援助他們,設立了揚武会,除劍術外,柔術、薙刀、槍術、杖術等人仕都會招為門生。後擊劍在日本全國盛行。
明治9年(1876年),廢刀令實施,下令不得用真刀,成了竹刀的始端,京都也禁止公開擊劍了。此時,小西家招攬各種武道的師範級人仕,給他們食宿,也讓他們在道場練武。
明治18年(1885年),十一代目新右衞門業茂,是武道功勳及學問功勳等文武全才之人物,此時設立了揚武会,小西家歷代當主之中可說是最熱心於武道,後將揚武会改名為修武館,成為初代館長。
修武館留存後世
昭和15年(1940年),十二代目小西新右衞門業精將修武館財團法人化,1942年獲得承認。更邀請到大阪府警事廳劍道教頭越川秀之介老師成為修武館的師範。
1944年,二戰時期,兵庫県受很大程度空襲,修武館被大量燃燒彈擊中,近乎壞滅。至昭和25年(1950年11月)修武館再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