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交鋒不用避
好手却似火裏蓮
宛然自有衝天氣
京都嵯峨天龍寺之管長滴水和尚
授予昔日幕末劍豪之三句劍法之奧義
資料擇自《劍法至極詳傳》木下壽德 大正二年 著
園主後按:
見有 先生 留言後找尋到下面這些資料,似乎真是暗示身法的偈。特寫出來公開大家參悟一番,精進一層。
五位,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正”指本体、平等、绝对、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别、相对、生灭等。正偏回互,组成五种不同的关系,是为正偏五位。洞山的诗偈,精譬形象地表达了对正偏五位的诗禅感悟。据《洞山录》: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两刃交锋不相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 ? 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詳文出自: 曹 洞 宗 禅 诗 研 究
見有 先生 留言後找尋到下面這些資料,似乎真是暗示身法的偈。特寫出來公開大家參悟一番,精進一層。
五位,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正”指本体、平等、绝对、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别、相对、生灭等。正偏回互,组成五种不同的关系,是为正偏五位。洞山的诗偈,精譬形象地表达了对正偏五位的诗禅感悟。据《洞山录》: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两刃交锋不相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 ? 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詳文出自: 曹 洞 宗 禅 诗 研 究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相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至”与“兼中到”,在正偏五位中同居“他受用三昧”的高层,属菩萨应化度人的境界。兼即兼带,兼前偏正两位,卷舒自在。至,指向兼带的境界而至,如人归家,虽未“到”家而至别业。在此阶位的正受应是:从现象界差别妙用,体悟现象与本体冥合,而达于无念无想之境。诗中“两刃”即菩提烦恼、生死涅槃等一切相对立的观念。功夫未到之时,不敢直面它们的交锋,如今火候已到,一切法皆是佛法,对它们不再回避。纵使置身红尘的欲火,莲花仍然声色天然,圣洁如故。这种境界,自有一番“冲天”的志向和气概。在此境界里,“雪刃笼身不自伤。”[ 2 ]( 《人天眼目》卷 3) 一切对立的观念都“莫辨”、“难明”、“无迹”、“无痕”:“猿啼音莫辨,鹤唳响难明。”[ 2 ] ( 《人天眼目》卷 3) “应无迹,用无痕。”[ 2 ] ( 《人天眼目》卷 3)
8 則留言:
偏中至~
真厲害,這就是身法~
spike兄否解釋一下?因為實在太深了....
偏中至。
兩刃交鋒不相避。
好手還同火裡蓮。
宛然自有沖天意。
曹洞宗-洞山良價
此乃禪宗心法,非似技術性知識可以隨問隨答。
幕末劍豪山岡鐵舟,光一句「本來無一物」也得花十年方能參透。
天龍寺滴水禪師傳以〈五位君臣頌‧偏中至〉公案,日以繼夜的苦參三年後,終於參悟。
從以上可見禪宗公案是要用盡心思去參,此類心法從來就不是立竿見影的問答題。
這身法,和以前的步法是呼應的,和現在的平行步法是不太一樣的~
您可以試試將二平行腳掌,與身體正面直線,稍微交錯,這句的心法,就是在講這個原理~
二平行腳掌,與身體正面直線,稍微交錯
如何 稍微交錯 呢?
二...指兩足嗎?
----/---/------- ?
----\---/------- ?
不是這兩其中之一吧?
盼賜教!
園主頓首
不敢當@@ 只是剛好略知一些~
一般劍道的二足一前一後是平行向前~
交錯與園主您畫的第一個很相似~
|
/|
|/
|
直線是身體中線,二邊斜線就是二足~
圖只是參考,真正在做時一定要合乎
自已身形。腳會過身體中線,只是圖
無法完整表現~
中段
---─---\----------中線
左 右
上段
----─---/-----------中線
右 左
這可能便是
上面中段那種步是使用來擊手很命中奇效
下面上段那步那曾經見日本館主先生使用
其實應該是這樣~
/
。
--/
圓點是人的重心點~二平行鈄線代表腳~這就是偏中至~
而上面的二個步法,也可以從這個裡面用出來~
也會有不同的體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