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12, 2018

十字軍 (騎士團) 一些冷資料搜集放一起來方便思考此場依然影響著地球的宗教及權力故事


 因日前看到一部〈聖路之使〉 Pilgrimag
全無女性出場的修士電影,鞭撻到班教棍體無完膚。什麼聖物,都根本是人心所依,政治籌碼而矣!神蹟往往是人所想所望又巧出現。


戲中聖殿騎士(教棍)是要求你時便說主會免你的罪,叫你去因他而死等於為主而死。又當不喜歡你時便說感覺到你充滿邪惡。而英皇和教皇也在找聖物來維護政治和權力,但他不是主,主不需要聖物來顯示神聖。

於是便心痕痕去搜羅 十字軍 (騎士團) 一些冷資料,搜集放一起來方便思考,此場依然影響著地球的宗教及權力糾紛,其實似乎係人以神名義在玩弄權力,以人之信仰來控制人心,神從來沒有介入,神的時空相對於地球人類時間,我們千年都可能只是神一天之會議討論,開完會,人類便時辰到,尤其以神之名行惡之徒,神在看著你的!哈哈!

但不是信徒的俺似乎次次問很多 天主教徒 和 基督新教徒,關於十字軍和莫斯林,沒有多少人有看資料,甚至空白一片,尤其是後者,比率更高。等同蘇菲亞大教堂現是清真寺,其大廳厚厚地毯下是幅巨大基督像,都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有趣歷史。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有共同的淵源,崇拜的造物主都尊稱為上帝、雅威或真主、安拉:他們同屬於亞伯拉罕宗教,同是一神教;然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的衝突,卻是所有宗教之間的衝突中最大規模的。

自公元636年起,三教的發源地聖城耶路撒冷就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統治,起初,兩教在一定時期內還能和平相處。然而信奉遜尼派的塞爾柱突厥人興起之初迫害中東地區的基督徒,引起了基督教世界的極大憤慨。
東正教拜占廷皇帝亞歷克塞一世向羅馬教會和西歐諸國的求援,促使了想統一基督教、建立權威及壓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諸國君主的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十字軍東征。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完全落空,後世史家[誰?]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十字軍所謂要奪回的聖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單在一所寺院裡,就有約1萬名避難者慘遭屠戮。十字軍一個頭目[誰?]寫給教皇的信里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聖墓」前去擧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虜掠。《耶路撒冷史》記載說,十字軍占領該城後,對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天大屠殺。「勇士們」爲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乾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里扒尋黃金。


(330-1453 )拜占庭 帝國,即 東羅馬帝國

330君士坦丁大帝 遷都 君士坦丁堡。

537查斯丁尼一世成為皇帝。

532-537 查斯丁尼一世修建“索菲亞大教堂”。

1054 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庭決裂,(成為希臘東正教。)

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歐洲天主教世界的東部,毗鄰的是由基督教的另一分支東正教教徒所組成的拜占庭帝國。有歷史學家認為,希望將西方教宗的權威強加給東羅馬帝國是徵召東征的動機之一,[9]儘管烏爾班二世從未指出這個目的。拜占庭在1071年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大潰敗之後,塞爾柱王朝幾乎占領了整個安納托利亞。克列芒會議前夕,拜占庭帝國已經幾乎喪失了原先的半壁江山。[10]此時,東羅馬帝國皇帝阿歷克塞一世只保有巴爾幹地區和安納托利亞半島的西北部,且兩面受敵:西邊的諾曼人和東邊的塞爾柱人。格里高利七世開始呼籲「milites Christi(即「基督的戰士」)前往拜占庭予以支援。

1096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儘管歷史學家們提出了一系列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原因,但目前已很難了解導致事件發生的真正和完全的淵源。不同的研究者對東征複雜的緣由有著不同的理解。近代的一位德國歷史學家,卡爾·埃德曼,提出了所謂的「埃德曼理論」,把十字軍的出現和11世紀改革運動直接聯繫起來。這一率先提出的觀點認為,向東方開戰與對困戰中的拜占庭的援救是十字軍的首要目的,而奪取耶路撒冷雖大眾但只是此次東征次要的目標。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建立了埃德薩伯國、安條克公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位於巴勒斯坦的的黎波里伯國四個「十字軍國家」,亞美尼亞難民組成的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等國也成為了十字軍的盟友。

1098 十字軍攻占聖地耶路撒冷,眾多基督徒遂長途跋涉前來朝聖,但朝聖的路途卻充滿兇險,他們經常被屠殺


1119年,兩位當年參戰的法國貴族雨果·德·帕英和格弗雷·德·聖歐莫[10],提議成立一個修士會,以保衛朝聖者的安全。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同意,並允許他們以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作為根據地。傳說該寺建於昔日所羅門聖殿的廢墟之上,修士會因此得名「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團」。他們最初只有9名成員,依靠捐助維持。其徽章的雙人騎單馬圖像,象徵著他們的貧困。
這種窮困狀態很快改變了,基督教世界影響力很大的聖伯爾納鐸決定支持聖殿騎士團。

騎士團(英語:Chivalric order)是歐洲中世紀以來,由騎士建立的軍事組織。其組織方式倣效十字軍時期的軍事修士會。
騎士團的種類繁多,大體分類為兩種:一為帶有強烈宗教性質、為信仰或教廷而戰的騎士團,以及由王室建立、專為國王作戰的王國騎士團。

三大騎士團
騎士團中最為出名的三大騎士團皆為軍事修士會,即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1198年)。他們為羅馬教皇組織的僧侶騎士團,其使命是鎮壓聖地周圍的衝突,與毗鄰的穆斯林國家作戰,保衛並擴大十字軍領地。這三個騎士團後發展為精銳的職業軍,但在聖地失陷之後先後逐漸失去宗教意義。
除了上述三大宗教騎士團之外,蘇格蘭地區的騎士,在前往聖地加入十字軍行列的途中,往往選擇假道伊比利,因為在伊比利半島的軍事行為也帶有強烈的十字軍色彩,甚至於在伊比利還出現了三個騎士團:聖地亞哥騎士團、卡拉特瓦騎士團、阿爾坎特拉騎士團,與一個較小的蒙提沙騎士團。

1129年十字軍圍攻大馬士革,

1139 教宗英諾森二世以教宗詔書授與他們特權地位。聖殿騎士團只對教皇負責,不受國王和地方主教指揮;具有免稅特權,還能在其領地收取十一稅。他們因此快速發展為教宗的重要力量,成員最多超過2萬名。聖殿騎士團守衛聖地的重要堡壘,是保衛耶路撒冷王國的決定性角色。

11771125日的蒙吉薩戰役,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年僅16歲,率領80名聖殿騎士、375名騎兵和幾千步兵,大膽攻擊阿拉伯薩拉丁的3萬人軍隊,結果後者精銳的馬木留克近衛軍幾乎被全殲,共傷亡2萬餘人。薩拉丁帶著1/10不到的殘餘部隊逃回埃及。

1145年-1149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是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成功占領耶路撒冷之後,為了響應耶路撒冷王國的請求與教廷號召,由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率領發起保衛聖地耶路撒冷的軍事行動。

1187年的哈丁戰役,聖殿騎士團被薩拉丁大軍圍困,大部分成員非死即傷。同年,薩拉丁攻陷耶路撒冷,聖殿騎士團退出,最後退到賽普勒斯。

1189 -1192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是由英格蘭、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所組成的聯軍,為搶下被回教敘利亞的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小亞細亞墜水而死,德軍隨即撤退。英法聯軍經海路到達聖地,前進到耶路撒冷。不久之後,英法聯軍的領袖發生糾葛,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因而下令撤回軍隊。由於兵力薄弱,無法有效攻擊而決定撤退。此後,埃及蘇丹薩拉丁與十字軍立約,准許非武裝的基督徒朝聖者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1204413日,第四次東征,1202 年:十字軍配合威尼斯商人於 1204 年攻取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復。
14535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插曲:
1212 年,兒童十字軍:召集數千兒童向意大利出發,認為可替父母贖罪;但許多兒童卻在
途中死去或被賣到埃及去為奴。


兒童十字軍,即十字軍中以少年兒童為主的民間十字軍,指的是發生在1212年,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結束8年後(1212年),傳說有30,000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兒童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不過現在學界普遍認為這支隊伍實際上並不是由兒童,而是由流浪漢組成的。這些人基本上沒有人成功到達聖地,其中有一些人沒能回家而被販賣為奴。


第五次東征,1218 年:遠征埃及,但終於失敗。
第六次東征,1228 年: 腓勒德力二世因於 1227 年撤回東征而被教皇革除會籍。翌年他再
進兵並佔領了耶路撒冷、伯利恆與拿撒勒,並打通了一條通至海岸
的途徑。耶路撒冷再次被基督教收復,至 1244 年永遠淪陷。
第七次東征,1250 年:法王路易九世失敗。
第八次東征,1271 年:英王愛德華一世主領。於 1291 年,最後據點亞克(Acre)失守,十
字軍運動終止。

十字軍運動(1096-1291

1453 鄂圖曼突厥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前夕,許多拜占廷貴族高官紛紛攜帶家眷和金銀細軟逃離危在旦夕的首都,來到海峽對面的小亞細亞地區。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另一個女婿,拉斯卡利斯家族的提奧多雷,於城破之際在聖索非亞大教堂被人民推舉為皇帝,而後倉皇從海路撤出君士坦丁堡,先在布魯薩城暫避風頭,後得到擔心拉丁人勢力東擴的塞爾柱人蘇丹的支持,在尼西亞定居下來。提奧多雷以這個繁榮城市為中心,建立了一個新的希臘人帝國,仍自號「羅馬帝國」,史稱尼西亞帝國。

另外,原拜占廷皇室後裔和貴族也建立了一些國家。麥可·安吉洛斯·科穆寧奪取了伊庇魯斯地區,建立了「伊庇魯斯專制國」(12041336),該國後來被塞爾維亞人吞併。在黑海東南岸,有安德洛尼卡一世·科穆寧之孫大阿萊克修斯建立的,定都特拉布宗的特拉布宗帝國,與尼西亞帝國競爭拜占庭帝國的法統。

尼西亞帝國公開宣布繼承拜占庭帝國的法統。它在建國之初受到拉丁帝國的在1205年的進攻追擊,西歐騎士追擊流亡朝廷,直至小亞細亞,只是由於後方發生了多瑙河下游平原的保加利亞第二帝國和色雷斯人的入侵(1207年),迫使拉丁帝國軍隊回師,尼西亞帝國才獲得喘息的機會。1205年,希臘-保加利亞聯軍在阿德里安堡戰役中全殲拉丁帝國軍隊,鮑德溫皇帝被俘虜,尼西亞帝國起死回生。

對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入侵拜占庭帝國的行為,教皇英諾森三世雖然威脅要把丹都洛和第四次十字軍的領袖——蒙費拉公爵博尼法斯革出教門,但他私下裡也感到高興,認為這是征服了一個不服從管制的東正教徒,並使東西兩教會合而為一[11]。不過,這次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行為對羅馬教廷和整個十字軍運動都是絕對有害無益的。它不但不能使歐洲免於穆斯林世界的威脅,反而自毀長城。拜占庭帝國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堡壘,足以使來自於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在歐洲的大門前望而卻步。然而經過這次巨大的毀滅之後,這個帝國再也無法未能恢復昔日的軍力和聲威。從政治和經濟層面上來說,它已經不再存在了。

醫院騎士團(英語:Knights Hospitaller),亦名羅得騎士團或聖約翰騎士團,最後演變成馬爾他騎士團,成為聯合國觀察員的「準國家」組織持續至今,是最為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騎士會之一,為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
成立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本為本篤會在耶路撒冷為保護其醫護設施而設立的軍事組織,後來演變成為天主教在聖地的主要軍事力量之一,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日。醫院騎士團的口號為「守衛信仰,援助苦難!(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馬爾他騎士團


在歐洲的七年時間裡,他們多次遷徙,居無定所。到1530年,奉教皇克雷芒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命令,醫院騎士團來到馬爾他島,每年象徵性地向西西里王國繳納一馬爾他鷹幣作為租金,騎士團在島上建立了馬耳他主權騎士團(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縮寫為S.M.O.M)。
離開了馬爾他島之後,騎士團就此失去了領土,但作為一個組織仍然存在,雖然騎士團在馬爾他島的主權權利透過1802年亞眠條約(Treaty of Amiens)的簽訂而得到英法等國的承認,但騎士團卻從未被允許回到該島。爾後騎士團於1834年在羅馬重建總部,終於再次穩定下來。騎士團的軍事使命已經完結,此後主要從事慈善事業。今天,馬爾他騎士團在聯合國享有永久觀察員的地位,它設在羅馬的總部馬爾他宮是其唯一的領土,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




宗教革命後,以德意志為首的新教國家的醫院騎士團從騎士團總部獨立出去(比如英國),但仍然保持聖若望(或譯為聖約翰)騎士團的稱號。英國的聖約翰騎士團在19世紀演變出聖約翰救傷隊,並且擴散到幾乎所有大英國協的國家(包括已經退出大英國協的香港)。可以說,堅持信仰天主教的馬爾他聖約翰騎士團是醫院騎士團的直系繼承人,而新教國家的各種聖約翰組織則是派生支系。

條頓騎士團(拉丁語: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德語:Deutscher Orden;英語:Teutonic Order),又譯德意志騎士團,正式名稱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聖母騎士團(拉丁語: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德語: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英語:Order of Brothers of the German House of Saint Mary in Jerusalem),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一起並稱為三大騎士團。現時,條頓騎士團的口號是「幫助、守衛、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一時間,聖殿騎士有錢又有權,又學到法術 (涉及咒術、血祭、邪靈附身、神打等‥‥。所以,他們開始擁兵自重,借東征為名濫殺無辜。曾一度對信奉耶穌基督的東正教居民大肆屠殺搶掠,並把東羅馬皇帝阿列修士四世勒死,種下日後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仇恨。而且,他們大搞小圈子,以獨佔天主聖名的理由去排除異己,非我必亡,無所不用其極。
當時教皇處於弱勢,騎士得罪嘅係法皇,法皇向騎士团借下大筆資金,一直搵機會想將騎士群除之而後快,後來搵到騎士团內部同性戀嘅證據,就将騎士团一網打盡,嚴刑之下得出一系列奇呢罪名,解散騎士團後,法國國債一筆勾銷

少部份騎士早料到大規模的拘禁行動,快速逃到英倫三島,甚至去到蘇格蘭,受到蘇格蘭王的庇護。有些則轉行成為石匠,負責替天主教教皇去興建教堂,成為日後共濟會的前身



寶劍騎士團
(拉丁語:Fratres militiæ Christi Livoniae,德語:Schwertbrüderorden)是里加的阿爾伯特主教在1202年建立的一個軍事修會。 1204年,教宗諾森三世批准了這一騎士團的建立。騎士團的成員包括德意志的 「戰僧」。騎士團的其他名稱為基督騎士,寶劍兄弟和利沃尼亞的基督義勇軍。
1236年在蘇勒戰役被薩莫吉希亞人擊敗後,倖存的騎士團成員被併入條頓騎士團,並形成一個獨立的分支,被稱為利沃尼亞騎士團。
12321124日,額我略九世在他的信件中要騎士團在諾夫哥羅德進攻中保衛芬蘭。[1]然而,沒有任何關於騎士團在芬蘭可能令其倖免於難的行動的文獻(瑞典最終在1249年第二次瑞典十字軍入侵期間佔領芬蘭)。


1809年,拿破崙解散了作為軍事組織的條頓騎士團。

1929年,教宗庇護十一世訓令,條頓騎士團成為純宗教修士會,以協助與公益性質現存至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