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重罔 升
我畢業武專後,昭和十二年奉職於大阪府警。當時的主任師範是,已故志賀矩範士。從昭和二十四年起,在我的壯年時代到他病故在鹿兒島止,大多師事於這位老師。所以他的言行成就成了,我的劍道上、處世上終生的心理支柱。現在我想從我的角度來整理回顧老師的生平。
老師是一位人格高潔、頭腦明晰、雄辯而備有古代武士風格的武士。當時我是三十前後,每天連續在**學校、武德會等地方,修煉三次以上的時代。並且在夜間頻繁地拜訪老師之家恭聽有關劍道的話。修煉越熱衷拜訪的度數就越增加,修煉出了松弛就越疏遠,那樣的時候,老師催促我說,為何不去他家。現在,練習的時間,雖然是大同小異,可是拜訪老師家而個別“談話”的機會,我想已經減少了。希望多作機會去聽劍道的訓誨,或者由讀書來增加見聞。聽說“角力”的三原則也是見、聞、行。老師善於洞察對方,所以在練習時也是利用這個優點,立即看出對方的習癖和起動,然後斷然的說:“要打它的某地方”,而後一定打一支給我們看。
“不可允許人家打你初一支”
即不管任何大老師,不管任何下位者,在行禮後應該以互格的氣氛灌進全力賭注生命,去爭取第一支的勝利。
“打其起頭”
即抓住對方起“動”的機會,而攻擊對方的方式去練習。劍尖有力,準備足夠就有可能。徹於不動心,以平常心不迷於四戒是最重要的條件。
“打對方的間隙才是劍道,力量平等先打的先輸”
心計齊備的刀位就沒有間隙。心計的崩潰就是間隙。由此生“理”,才會產出技理一致的技巧。無理就是破綻之,因而心生焦慮,出於無理的技巧,就產生間隙。所以力量相等的時候,先出手的一方就被打“起動”,就是會敗的原理。
“來,不來就要去了”
這是表示對立時的“待中縣”、“懸中縣”的氣份,表示得很妙。“一——九之十,二——八之十,五——五之十,以此可和”。
“來者即迎,去者即送”。與“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心情,在氣份上有很大差。自古以來,人之和也罷,劍之和也罷,以圓者為最好。
“優點即缺點,沒有兩樣都好的”
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所以陶冶個性就是向完成人格生涯之道。面強的人,守面弱。手部得意者,守手部弱,就是這個道理。人家說:“天不賜兩物”。“名”、“欲”是不兩立的。藉來嚴戒的人獨善。苦就是樂的種子,舍身才有自救的機會。
“成到底”“練習像比賽,比賽如練習”
察看對方、依照對方的能力,有時成為三段,有時成為五段、有時成為七段,跟對方相比,才真正會獲得指導的效果。也是指導者的第一義的信條。應該注意無可厚非地能夠把普通訓練和比賽並重進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