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6, 2019

手勢符號談



下面上網搜到關於手勢的描述 :
//V」手勢,源於英文單字「Victory」,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歐國家地區均被納粹德國佔領,當時比利時一位名叫德拉維利的電台播音員,以「不列顛上校」的名義在廣播上呼籲人民在牆上書寫字母「V」,表示對抗二戰的堅定信念,幾天之內,比利時的首都、鄉鎮街道和牆上被寫上大大小小滿滿的「V」字,就連德軍的營房內也頻頻出現,這個象徵「勝利」的手勢成了同路人傳達相同理念的暗號,親朋好友在公共場合相見只要比出「V」,彼此心照不宣表示團結一心、反抗納粹法西斯的決心。
1967年,嬉皮青年期聚在舊金山街頭,高喊著"Make love, not war!"(作愛,不要作戰!),他們嚮往自由、無拘束、反對制度化、反對過度消費主義的精神及生活型態,他們相信花兒的力量(Flower Power)可以堵住士兵們的槍桿子,阻止可怕的越戰。他們伸出手比出「V」的手勢,傳達「愛與和平」的信念。
V」手勢這個標誌在20世六O年代和七O年代的和平運動中也代表「和平」、「真理」,一直以來在青年流行文化中廣泛地被使用。


三指手勢,出自荷里活電影〈飢餓遊戲〉,劇中「十二區」的人用此手勢來表達「感謝、尊敬、再見」禮儀。可能是因為在劇中三指手勢往往出現在抗議場面,而被日後的示威者模仿,象徵為反抗專制統治。
20149月至12月「雨傘革命」期間,不少抗爭者模仿高舉三指手勢,並高呼「自由」]。有關手勢,多次在遊行及集會等示威行動中被示威者模仿,其中泰國示威者表示,舉起中間三隻手指是象徵「自由、平等、博愛」,即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表達對政府的強烈不滿。//

昨看電影〈從前有個荷里活〉,有一場 畢比特所演的角色開車經過看到嬉皮士辣妹,互舉出手比出「V」的手勢,這場面順便插上當年紅歌 MR. ROBINSON〉,真係好有當年一種時代味道。
2019下半年,這種心照不宣的手勢,今天香港已再進化成高舉五指手勢,代表「五大素求」,這個只要你高舉,示威者也會高舉五指手勢回應,真是無聲勝有聲,大家都是同道人。

估不到,這種很電影感感覺出現在今天香港社會,有點虛幻但卻是真實,真有點不懂形容。

有日香港人全在街上高舉五指,這一天就是光復香港的日子了!真是一個時代!





沒有留言: